對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而言,2021年是足以載入史冊的一年,包括銅、鋁、鋼、abs塑料粒子、化工材料等價格漲幅明顯。以銅為例,全球銅庫存創47年來新低的背景下,2021年銅價創下了每噸10476美元(每磅4.762美元)的歷史新高?;貧w到國內,據生意社數據監測,2021年銅價先上漲后盤整,走出“廠”走勢,年初銅價57955元/噸,年末上漲為69930元/噸,漲幅超過20%。
銅、鋁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為國內暖通行業的變數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在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高企等因素的加持下,2021年暖通行業諸多品牌頻發漲價公告函,每次漲價幅度在5%-10%之間。不可否認的是,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的急劇增加會侵蝕企業的凈利潤,在此背景下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即是漲價。
而漲價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國內中央空調市場容量在2021年的增幅創近十年新高。據艾肯網發布的《2021年中國中央空調市場報告》中指出,2021年國內中央空調市場的增長幅度超過25%。此外,由于很多企業發布漲價通知,導致經銷商提前備貨,也進一步擴大了2021年的整體市場容量。
2022年,漲價是否會繼續?這從市場的表現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上游壓縮機方面,12下旬,美芝、凌達和海立不約而同發布了漲價通知,從2022年1月1日開始,實施全新的價格體系。主機生產企業方面,諸如江森自控約克牌品、特靈、開利、美的家用中央空調、科龍中央空調、富士通將軍、松下、三菱電機等品牌在去年年底或者今年年初紛紛發布漲價公告函,大部分從今年1月1日或者4月1日起開始執行最新的產品價格體系,漲價幅度集中在4%~10%不等,有個別品牌漲價幅度達到15%。
回顧2021年市場漲價情況,基本上是以市場應對風險抵御能力較差的中小品牌率先發起漲價公告,由于經營規模所限,這些品牌的市場議價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原材料價格的波動會最先傳導到他們對于價格的制定層面。但是從今年年初最先發布漲價的隊列中可以看出,不乏一些頭部或者腰部品牌,他們的漲價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帶動整個行業當中中小品牌的跟漲。
另一方面,原材料價格在未來有可能繼續走高。其中銅價2022年走勢預測方面,據美國銀行、德國銀行、澳新銀行等機構分析,銅需求2022年將保持堅挺,銅超級行情將會繼續延續。再回歸到國內市場,據業內人士分析,從中長期看,基于國內對銅的消費需求走勢——包括碳中和、能源革命等,銅的供需中長期會維持在偏緊的狀態,2022年的銅價在大概率上還會創下歷史性的高位。截止到3月7日,國內銅價實現四連漲,達到75000元/噸左右。原材料價格與企業的生產成本成明顯的正相關,這可以從原材料占據空調生產成本的70%左右這一數據可見一斑。
而為了應對價格上漲,產品升級成為諸多暖通企業的必然之舉。因此,可以預見的是,除了價格戰,價值戰未來亦會在暖通行業愈演愈烈。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將重點放到對于產品和技術研發創新方面,同時進行產業鏈資源的有效整合,以此增強在行業里面的綜合競爭力。以單元機產品為例,隨著單元機能效等級的實施,產品由定頻向變頻轉變,消費端對于健康空氣品質的需求促使企業進行產品功能升級比如凈化、智能、靜音等等。與此同時,單元機應用場景也進一步擴大,針對店鋪、衣櫥、衛生間、廚房、客餐廳的專用產品是各大品牌產品研發的重要方向。除此之外,在踐行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以高效節能為主導的產品亦成為各大品牌在產品升級方面所追求的方向。
在此態勢下,原材料上漲所帶動的暖通行業的分化將會進一步加劇,馬太效應愈發凸顯。這其中,頭部品牌可以借助綜合優勢進一步擴大其市場占有率,腰部品牌的生存環境將愈發艱難,尾部品牌將面對劣汰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暖通行業的產品市場價格在2022年中短期有可能會繼續呈現上漲趨勢,但是時間維度拉升至全年來看,需要結合原材料價格在全年的整體走勢以及市場供需情況來定。無論漲價與否,圍繞著行業的產品升級和馬太效應將一直存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