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pm2.5、近年來,當這些熱門詞匯以特殊事件的形式頻繁出現在媒體和公眾的視線中時,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也逐漸升溫。節能環保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全球關注的背景下也發展迅速。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年均產值增長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可能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節能環保產業有望成為未來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中共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五位一體建設,反映了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地位的認識,也反映了政府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社會關系的責任感。這表明中國環境保護意識在發展中的覺醒。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如今,節能環保產業作為國家加快培育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幾乎滲透到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旨在有效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瓶頸,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設備、產品和服務,產業鏈長,相關性大,吸收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驅動作用。是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的內在要求,是促進節能減排、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抓住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污染控制與穩定增長之間存在矛盾。中宇信息分析師李金梅在接受《中國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各行業利潤空間有限,或企業為了獲得理想的利潤空間,由于成本考慮,大多數小企業不會有環保意識,部分環保部分無用或環保設備不符合標準。
然而,要實現發展,我們必須首先走上保護和保護的新道路。經濟發展中最明智的戰略是保護環境資源,而不是通過破壞環境和透支資源來尋求未來經濟發展的籌碼。只有通過相互制衡和統一,社會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
中宇信息分析師徐世南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采訪時表示:環保行業存在以下問題:創新能力低,部分核心技術需要進口,企業自主節能環保技術體系不完善,產品技術含量低。市場不規范,缺乏管理,監管不到位,行業壟斷和惡性競爭導致高能耗和高污染設備仍在使用。體系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市場化服務模式有待完善。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和存在的問題,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資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張琦認為,打破傳統觀念,以新觀念啟動新模式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無論是技術標準還是消費觀念,傳統的習慣性思維也影響著人們的選擇行為。過去,我國相當一部分國內儲蓄資產以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為代價,以非凡的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退化為代價。在當今日益全球化的生態產業中,必須開放新的思維狀態和發展模式,提高產業技術標準,減少和減少資源和能源、原材料和原材料的消耗,結束高能耗產業和產品的生產,掌握核心技術,培養創新能力,形成對產業鏈中最具附加值和影響力的控制。
著名低碳環保學者臧洪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采訪時表示: 近兩年來,國務院先后出臺措施,制定相關政策,對大氣、水、土等綜合污染防治提出新要求,強調要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以政策引導,依托創新機制,積極鼓勵包括私人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節能環保產業潛力。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會議指出,為了使中國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占據有利地位,我們必須繼續提高節能環保產業的競爭力。堅持深化改革、委托管理相結合,更加利用稅收、價格、金融等市場手段,努力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努力建立節能減排的長期機制。
節能環保產業正在開辟一個新的需求空間,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它在節能降耗、綠色設計、清潔生產等方面的使命和責任幾乎包括所有產業,包括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等環保農業活動逐漸占據主體;在工業方面,致力于節能降耗、資源回收的工業技術和設備在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服務業、設計、規劃、咨詢、綜合、總承包、維護、管理、運營、碳交易、綠色金融等節能環保服務業,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和選擇,形成市場快速發展的新力量。政策的推廣也使這些潛在的節能環保需求成為真正的巨大市場空間,吸引各種資本和企業的聚集,推動新的就業需求。當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的雙贏局面。
記者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該單位國內生產總能耗同比大幅下降,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繼續保持快速下降。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是中國改變發展模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選擇。中國節能環保產業潛力巨大,經濟增長前景廣闊,在未來的國際貿易競爭和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節能環保產業在未來有很大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