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氣網訊 強寒潮天氣強勢來襲,罕見冰凍預警上線!昨天(12月13日)開始,中東部大范圍雨雪和寒潮天氣正式拉開帷幕,中央氣象臺時隔十年再次發布冰凍預警。預計受冷暖空氣共同影響,陜西、湖北、安徽、河南、山東、貴州、湖南等地部分地區本周或陸續遭遇凍雨襲擊。雨怎么會凍呢?凍雨到底是何物?有多厲害?中國天氣網推出“天氣檔案館”之凍雨篇,一起來聽聽它的自白。
我叫凍雨,俗稱“地穿甲”,也被稱為“凝凍”或“凌凍”。說起我的名字,那可是相當豐富。南方一些地區叫我“下冰凌”,北方叫我“地油子”或“流冰”,貴州當地還稱我為“桐油凝”。瞧我這知名度,請允許我傲嬌一下。
我擁有滴水成冰的“超能力”,特別擅長速凍萬物,只要是我所接觸到的物體都能瞬間速凍,像是“草木結冰”、“水晶包漿”等壯美景觀都是我的杰作。被我封凍的物體顏值指數那都是相當高的,各個晶瑩剔透,特別夢幻。
傳說中的“天上是雨,落地成冰”,說的就是我。我的誕生,往往伴隨著強冷空氣或寒潮,是冷暖空氣交鋒的產物之一。然而,我的形成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我會隨著海拔變化而變化,且變身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需要強冷空氣使得地面溫度降至0℃以下;其次,還要有暖濕氣流配合形成降水;更為重要的是,大氣中必須存在一種特殊的三層結構,就像一塊“夾心糖”一樣,上下冷、中間暖。
當我在海拔較高的高空冷層時,此時周圍氣溫非常低,我會被“速凍”,以雪花或冰晶的狀態存在;隨后我會下落進入暖層,暖層受暖濕氣流的控制,溫度達到冰點以上,因此當我穿越暖層時,會融化成液態水滴;當我穿過冷層繼續向下降落快到達近地面時,由于近地面溫度在冰點以下,我又再次被迅速冷卻成過冷水滴,遇到冰冷的物體表面,會立刻凍結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殼。這就是我變身的過程。
我常出沒在冬春季節,從11月份開始到來年3月,都可以看到我活躍的身影,尤其是每年的1月至2月,是我出鏡率最高的時期。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東北三省、山東、河北、陜西、甘肅、貴州、四川、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都不乏我的身影。不過我更喜歡南方,尤其是高山、湖區地帶。像是著名旅游勝地四川峨眉山,從1991年至2020年,我平均每年去那兒超過110天,是我的度假常駐地。
不過縱觀全國,我最愛的還是貴州,這里有著名的“凍雨之鄉”。貴州雨日多、地勢高、水汽充沛,常形成冷暖冷的夾心層,我就喜歡這種濕潤的氣候環境。而貴州的威寧縣可以說是我的常駐地,平均每年我會去42天,1月去得最多,達15天。在威寧,由我塑造的結冰厚度一般可達10至20毫米,最厚的時候有30至40毫米。
人們常常把我和雨凇、霧凇混淆。其實我和雨凇是同類,我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降雨和天氣現象,而雨凇是我的副產物,是一種災害或景觀,也就是人們常??吹降谋鋻?。我不是雨凇形成的唯一原因,但有我就一定會形成雨凇。
從形態上來看,我和雨凇都是過冷水滴附著在物體表面結成的冰殼,表面堅硬,且有一定重量,密度較大。霧凇則是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更類似于霜,密度小、重量輕。除了形態之外,雨凇和霧凇形成的條件也不相同,雨凇的誕生離不開低溫天氣,需要冷暖空氣的參與,但霧凇則是由于周圍環境長時間氣溫較低,大量水汽凝華而形成的。
雖然我外表看起來美麗“動”人,但仍暗藏危險,是氣象界里的一種破壞力較強的災害天氣,對交通出行、農業生產、電力通訊等方面的影響都較大,危險指數五顆星。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的黑歷史。
當我降落到公路上,交通會因地面結冰而受阻,也會增加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像2008年1月春運期間,我前往南方多地,湖南、貴州、安徽、江西等19個省區市部分地區多條高速路交通堵塞,上萬車輛滯留。除了影響公路,當我出現在機場,航道結冰航班將無法正常起降,航空運輸還常常因為引擎結冰而受到影響,威脅飛機飛行安全。
當我降落到農作物上,除了附著的冰殼常常使得農作物受損外,與我一起相伴的低溫天氣還會使農作物遭遇凍害,比如凍死或凍傷作物幼苗、果樹等。1984年1月,受強冷空氣影響,貴州有10%提早抽苔的油菜受到凍害。為了減輕我的傷害,農民朋友可以加強田地保溫管理,及時拉上塑料棚、塑料布等遮擋物品保護農作物。此外,還可以在我的高發期加強蔬菜大棚及牲畜圈舍的定期巡檢,及時修補,以防發生損失。
當我凍結在電線上時,電線遇冷收縮,再加上冰本身的重量、風力的作用,電線會產生繃斷的危險,造成周圍鄉鎮大面積停電。2020年11月,東北三省出現罕見凍雨天氣,當地電力、網絡全面癱瘓,局地斷電斷網超10小時。
在預報員看來,捕獲我的難度還挺大的,一般需要考慮大氣溫度的垂直結構是否具備產生逆溫層的條件,以及水汽條件是否有利于降水的發生,而難點在于大氣垂直結構上的逆溫層不確定性大,難以判定是我還是雪。不過隨著數值預報能力的不斷提升,將為成功預報我的到來提供有力支撐。
關于我的事跡就介紹到這兒,又到了我頻繁出沒的時段了。當你們在欣賞我所創造的美麗景觀時,也要時刻牢記我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未雨綢繆、積極應對。(策劃/劉珺 設計/魏來 數據支持/胡嘯 張娟 閔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