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網作為基礎設施的關鍵組成部分,支撐著城市的運行與發展,是市民日常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不可或缺的基礎保障。它不僅涵蓋了供水、雨水排放和污水處理系統,還涉及天然氣輸送、熱力供應、電力配送及通信設施等多方面,默默地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隨著城市排水系統的升級擴建、污水處理設施的完善、清潔能源如天然氣的推廣使用以及多功能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我國的地下管網體系正在經歷一個快速擴張期,相應的建設與投資規模也在顯著提升。
地下管網類別(按用途分類)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數據,在2013年至2022年間,我國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中,與地下管網建設緊密相關的領域——包括供水、排水、燃氣、集中供暖以及地下綜合管廊——其總投資額從2159.70億元增加到了3551.80億元。與此同時,這一領域的投資額在我國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占比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城市供水管道總長度已達到110.30萬公里,排水管道總長度為91.35萬公里,天然氣管道總長度為98.04萬公里,而供熱管道總長度則為49.34萬公里。上述四個方面的管網總長度合計接近350萬公里。
盡管我國的地下管網系統正在以令人矚目的速度發展,但依然面臨諸多實際挑戰。近年來,由于臺風和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城市內澇問題日益凸顯,這也促使社會各界開始重新思考地下管網特別是排水系統的建設和改進。
2024年2月1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宣布了一項計劃,目標是每年更新超過10萬公里的地下管線。這個數字有多大呢?它相當于繞地球赤道兩圈半的長度。有分析認為,這項政策的實施將為行業內近5000家企業及其約183.65萬名員工創造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財政支持也在不斷加強。2024年4月22日,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表示,財政部將會同相關部門,支持部分大中城市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其中包括開展地下管網的更新與改造,以進一步彌補基礎設施方面的不足。
在政策的支持與指導下,2024年成為許多城市將地下管網改造和建設視為重要民生工程的一年:
北京市規劃在2025年底之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氣和供熱管道的老化更新改造工作。 成都市在2024年的重點工作中包括了對主城區內的1157個非住宅排水用戶的內部排水管網進行治理。 云南省則設定了到2025年底更新改造至少3萬公里燃氣管道的目標。 廣東省計劃在2024年底之前,基本完成1900公里的城市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 福州市則將在2024年通過六大舉措和52個具體項目,確保主城區能夠有效抵御50年一遇的強降雨。
當前,隨著政策利好信號不斷釋放,改造力度逐步增強,不僅確保了城市的平穩運行,也為地下管網行業的從業者及相關產業鏈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前景。
以塑料管道為代表的新型管材為例,每年超過10萬公里的地下管線建設將開拓新的市場空間。本輪地下管網建設周期預計將與城中村改造相結合,預計將持續5至10年。有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從總量上看,這可能會帶動每年超過1000億元的投資規模,其中管材銷售量將新增85至120億元,約占管材行業規模增量的5.7%至8%。
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為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多次強調,要加快推動此類工程建設,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城市中的供水、排水、燃氣、供熱、橋梁、管廊等關鍵設施進行實時監測,以便盡早發現并解決問題。合肥市自2015年起便率先啟動了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建設,“合肥模式”已經成為城市安全管理和運營的一個標桿,并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示范效應。
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與應急管理部已經選定合肥、沈陽、南京、青島、深圳、成都、西安、東營、洛陽、宜昌、常德、佛山、南寧、遵義、北京通州區、上海浦東新區、上海黃浦區、上海松江區等18個城市(區)作為國家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工作體系建設的試點地區。相關研究報告預測,國內該領域的總體市場規模將達到大約1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