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分流進行時】聚焦路面恢復:市防洪排澇雨污分流管網建設改造項目深度訪談
城市的發展猶如一部宏大的交響曲,每一個建設環節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而城市雨污分流系統建設改造項目,無疑是這部交響曲中激昂且關鍵的一章。它不僅緊密關聯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更是提升城市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家園的重要舉措。近日,為了回應市民的關切,我臺就雨污分流項目施工后路面平整這一熱點問題,展開了一場深入且細致的專訪。
近期,不少市民在日常出行中留意到一個現象:我市部分完成雨污分流建設的路段,路面上出現了寬度約四公分左右的溝槽。這些溝槽如同城市面容上的瑕疵,不僅影響了城市道路的整體美觀,更給市民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大家紛紛心生疑惑:路面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后期還能不能恢復平整?如果能夠恢復,又需要等待多長時間呢?帶著這些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們采訪了市住建局副局長趙喜富,讓他為我們揭開謎底。
市住建局副局長趙喜富首先對廣大市民對市政建設的關注與支持表達了誠摯的感謝。他表示,目前一些路面出現溝槽且未及時恢復平整,是經過全面、綜合的審慎考量后做出的決策。
從保證道路質量的角度來看,雨污分流項目正處于緊張的推進階段。在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新建路面與原有路面的銜接問題。新老路面由于建造時間、基礎處理方式以及使用年限等因素的差異,其基礎沉降情況存在顯著不同。這種差異就像隱藏在道路下的“隱形殺手”,如果在新建路面施工時,就直接將路面鋪平,看似當下解決了問題,但經過冬季的低溫影響,道路基礎會進一步沉降。到了那時,原本平整的路面很可能變得高低不平,不僅會嚴重影響車輛的通行安全,還會大大縮短道路的使用壽命,增加后期維護成本。因此,為了確保道路的長期穩定性和耐用性,計劃等待冬季沉降穩定后,再對路面進行統一修復。這就好比建造一座堅固的大廈,只有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讓大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另一方面,避免重復施工、節約資金也是做出這一決策的重要因素。市區主次干道的黑色路面已經使用了10多年,經過長時間的車輛碾壓和自然侵蝕,路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經過詳細的巡查統計,發現存在近千處大小不一的破損情況。為了改善市民的出行條件,市政府已經將整體修復這些路面列入了2026年的民生計劃。而路面整體修復需要進行一項關鍵工序——對路面表面進行四公分深度的“洗爆”處理?,F在預留這四公分的溝槽,正是為明年的整體修復工作提前做好準備。這種前瞻性的規劃,能夠有效減少重復施工對市民出行造成的干擾,避免道路多次開挖給市民帶來的不便。同時,從經濟角度來看,也能節省大量的資金投入,將有限的財政資源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趙喜富副局長也深知,現在一些路面出現溝槽確實給市民的出行帶來了諸多困擾。但他同時表示,相關部門會加快雨污分流項目的推進進度,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爭分奪秒地完成各項施工任務。同時,也會提前做好2026年路面整體修復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施工方案的優化、施工隊伍的組織、材料設備的儲備等。爭取早日讓市民走上平整、舒適的道路,讓城市重新煥發出整潔、美觀的風采。
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暫時性的困難和不便。但相信在政府部門的科學規劃、精心組織下,在廣大市民的理解與支持下,雨污分流項目一定能夠順利完成,路面恢復工作也會如期推進。屆時,我們的城市將以更加嶄新的面貌、更加完善的設施,迎接每一位市民的到來,為大家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