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智慧環保推動環境監管數據實現千倍增長
上周,蔚藍地圖采集的環境監管記錄突破了200萬,這個是數字是2006年的1000倍。
1000倍的增長率只是環境監管執法數據,其他科技化監測方式產生的數據量更是巨大,蔚藍地圖采集的數據為例,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以300萬條/天,環境質量數據以25萬條/天的速度增長。
環境數據的巨大突破,得益于創新的監管、監測手段的應用,生態環境管理日益精細化、數據化、智能化;同時也得益于信息公開政策日益完善,環境信息日益透明。
02城市智慧環保指數研究背景
2020年以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在線監控、視頻監控、用能監控和大數據分析等手段開展非現場檢查,加快污染源自動監測、環評審批線上受理、生態環境數據中心建設,公共設施“云開放”力度,將物聯網、5g應用引入危險廢物轉運處置、環境宣傳教育等領域,互聯網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持續深化、范圍越來越廣、效果越來越好[1]。
為了能夠更客觀的監測和評價各地智慧環保的發展水平,推動各地智慧環保發展,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聯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共同構建了城市智慧環保指數(sepi)。該指數以蔚藍地圖采集的區域環境質量信息、污染物排放量統計和污染源監管信息為基礎展開評價。
3城市智慧環保指數框架
城市智慧環保指數(i期)從智慧環境質量監測、智慧污染源監管、智慧環境公共服務三個維度展開分析評估,通過考察120個城市2019年度( 數據統計截止時間2020年5月)在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固定源監測與管理、機動車尾氣監測與管理、施工工地揚塵監測與管理、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服務、污染源投訴舉報服務、黑臭水體監督舉報服務等8個方面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及其信息公開情況,得出其各城市智慧環保評價結果。各要素獨立得分,綜合指數按照各項指標加權得分。
圖表 1 智慧環保指數指標體系及權重
4城市智慧環保指數評價結果
通過對120個城市開展智慧環保指數(i期)的評價,我們發現:
(一)、環境質量監測維度:空氣質量監測智慧化程度較高,水環境監測智慧程度較低。
智慧空氣質量監測分指數:120個評價城市平均得分達86.6分,智慧化程度總體較高。各評價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裝置區縣安裝率平均達83%,但各城市得分分布差異較大,部分城市有較大的進步空間;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數據可獲得性方面,因國控站點均已實現全國聯網并向公眾公開,該項得分率較高。
智慧水質監測分指數:從自動監測覆蓋率、數據可獲得性評估結果看,各評價城市得分均趨于分散分布,兩項指標均有53個城市出現0分,說明在水環境管理方面,大多數城市的智慧化管理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
(二)、污染源智慧監管維度:固定源智慧監控全球領先,移動源和揚塵智慧監控仍待加強。
固定源自動監測和管理分指數: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實時公開為中國首創。截止評價時間,已經有超過2.3萬家的重點排污單位被要求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并實時向社會公開其自動監測數據,成為中國城市智慧環保的亮點;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的實時公開,有力提升了環境管理的效率和力度,極大推動了社會知情監督。
評價發現,無錫、泉州、洛陽、臨汾四個城市涉氣、涉水重點排污單位的在線監控設備安裝、監測結果公開、監控數據應用情況良好,綜合得分率達到100%。除上述4個城市外,還有31個城市重點排污單位的自動監測設備安裝覆蓋率達到了100%,但因其自動監測數據用于監管執法比例不高,綜合得分率分散在50%-90%區間。
機動車尾氣智能監測和管理分指數:120城市平均得分6.1分,其中北京、廣州、邯鄲、攀枝花該項得分率為100%,玉溪、克拉瑪依、本溪等39個城市該項得分為0。通過桌面調研發現,部分評價城市尚未安裝機動車遙測等設備,或相關設備正在安裝尚未投入使用。評價結果說明,仍有較多城市移動源智慧監管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
施工工地揚塵自動監測和管理分指數:120評價城市平均得分19.9分,其中北京、太原、石家莊、中山、銅川、深圳該項得滿分,說明上述6個城市在施工工地揚塵監測和管理方面自動化應用水平較高。84個評價城市該項得分率低于20%,其中24個城市該項完全失分,表明施工工地智慧監控處于初步發展階段。
(三)、智慧環境公共服務維度:一些城市已經形成良好實踐,但整體服務水平有限。
城市空氣預報預警服務分指數得分偏低,主要是因為預報時長不夠,以及預報顆粒度多數停留在日報,缺乏更細顆粒度的預報,多數城市僅公布預報數值,未就氣象擴散條件進行分析,整體尚有待改進以達到公眾需求;
黑臭水體監督舉報響應服務分項,24個城市得滿分,與之相對的是52個城市該項未得分,地域差異顯著;
污染源投訴舉報響應服務分項,雖然所有城市均與“12369環保舉報”聯網,但投訴信息并未向社會全面及時得公開,不利于拓展數據應用,此外,部分地區尚未應用新媒體平臺回應公眾訴求。
根據上述評價指標加權的城市智慧環保綜合指數,北京市以74分居首位,無錫、上海排名隨后,玉溪、克拉瑪依、本溪、貴陽、吉林排名墊底;78.3%的城市智慧環保指數得分處于30-60分之間;多數評價城市在智慧水質監測分指數、機動車尾氣智能監測和管理分指數或施工工地揚塵自動監測和管理分指數,特別是一些指標得分在個位數甚至0分,拉低了智慧環保指數的平均水平。
圖表 2 2019年度各省區市智慧環保指數得分分布
在長期關注和收集環境信息的過程中,我們看到近年來智慧環保建設對環境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推動作用。項目組期望,通過開展智慧環保指數的研究,以及對120城市的持續評價,有助于認知差距,識別最佳實踐,推動城市間相互借鑒,有效運用it技術手段,大幅提升智慧環保水平,促進環境質量的更快改善,推動社會經濟的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