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重慶市2023年高裝配工業建筑新型建造觀摩會,在渝北空港園區舉行,現場一座10層樓的工業廠房,裝配率高達77%,這意味著它絕大部分的柱子、樓梯、樓板、梁等部件由工廠生產后運至現場組裝而成,讓造房子像“生產汽車”或“搭積木”一樣標準化、智能化。
此前,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為載體,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創新突破相關核心技術,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提升工程質量安全、效益和品質,有效拉動內需,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推進建筑機器人應用:以鋼筋制作安裝、模具安拆、混凝土澆筑、鋼構件下料焊接、隔墻板和集成廚衛加工等工廠生產關鍵工藝環節為重點,推進工藝流程數字化和建筑機器人應用。推動在材料配送、鋼筋加工、噴涂、鋪貼地磚、安裝隔墻板、高空焊接等現場施工環節,加強建筑機器人和智能控制造樓機等一體化施工設備的應用。
2023年1月,江蘇省住建廳印發《關于推進江蘇省智能建造發展的實施方案(試行)》。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應用建筑機器人及智能裝備。
多款建筑機器人在工地上大顯身手
6月2日,在武漢經開區中國城鄉總部經濟產業園建設現場,搬磚機器人平均每小時能搬3.6立方米的磚塊,工作效率堪比4—6名工人。
今年4月,中交建筑中國城鄉總部經濟產業園項目斥資70余萬元引進了3臺建筑機器人來代替人工,分別用來搬運砌磚、打磨混凝土內墻面、封堵螺桿洞。
中交建筑中國城鄉總部經濟產業園項目經理郭金剛介紹,過去,該項目都是建筑工人用斗車搬運砌磚。工人先要將砌磚搬運到斗車里,推車乘電梯上樓,到達相關樓層后下磚。斗車一次最多能運7塊砌磚,在上磚和下磚過程中,不僅存在損耗,還帶來粉塵、噪音等環境污染問題?!耙M機器人后,我們安排搬磚機器人晚上工作,提前將砌磚運到指定地點。第二天上班后,工人可直接施工,大大縮短了建設工期?!?/p>
郭金剛說,在建筑工地,采用“搬磚機器人”后,一天可工作24小時,除了一次性設備投入外,滿負荷工作6到8小時僅需7度電。配備2塊電池,可基本實現全天施工。
過去,工人們為混凝土墻面打磨,位置高的地方工人需搭梯子,打磨后的墻面平整度全靠工人的手藝。而采用混凝土內墻面打磨機器人,可自動升降,施工最高高度達3.2米,施工墻面平整度誤差在2毫米以內。一臺封堵螺桿洞機器人平均每小時可封堵100個螺桿洞,相當于8—10名工人干1小時的工作量,而且封堵施工精準到位,基本不需要返工。
郭金剛表示,經初步核算,3臺建筑機器人的投入與產出,與人工持平,這讓項目部嘗到了智能建造的“甜頭”。未來,該項目還計劃陸續引進墻體抹灰機器人、絲桿支架安裝機器人、室內噴涂機器人、墻磚鋪貼機器人、外墻噴涂機器人等多款機器人,將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用綠色低碳的數智科技理念,為項目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賦能。
兩年內量產建筑機器人
今年6月,中建科技西部公司與中冶賽迪、同炎數智(重慶)公司、中機中聯等6家企業被確定為重慶市2023年智能建造示范企業,全市17個項目被確定智能建造試點項目。
去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公布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的通知》,重慶等24個城市被列為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今年7月,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將重慶打造成為全國智能建造高地的目標,確保到2025年全市現代建筑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我市將組建建筑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孵化建筑機器人研發制造龍頭企業,力爭在未來1~2年內實現部分建筑機器人量產,不再由人工“搬磚”。
如何從“建造”邁向“智造”,方案將建立系統全面的政策體系放在首位,并提出以試點示范為引領,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工業化建造技術融合應用。比如試點區縣、示范企業每年組織實施試點項目2個以上,每年推動不少于10個高速公路工程、機場與港口工程等項目,采用智能建造技術。在推廣工業化生產方面,我市鼓勵軌道交通、道路、橋梁等項目,優先采用預制管片、預制道床、預制梁等部品部件;推動部品部件生產工藝裝備自動化、智能化發展,預計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智能化生產線占比超過50%。
重慶將布局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做大做強現代建筑產業,到今年底,我市將發展智能建造試點區縣3個以上,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深度應用。到2025年年底,重慶累計實施智能建造試點項目50個以上,新增智能建造特色產業鏈2條以上,助力現代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上游新聞 光明網,蘇州市住建局 建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