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16日報道,新研究表明,從太平洋底挖掘上來的“外星”小球可能只是工業污染罷了。
根據若干新研究,在太平洋發現的極小金屬球體可能是人為工業污染的后果,而非星際流星的碎片。
今年夏天,美國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外星生物搜尋者阿維·洛布宣布,從太平洋底挖掘上來的若干微型金屬球可能是星際流星的殘余物,甚至可能包含外星技術標記?,F在,獨立分析表明,這些小球有著不那么遙遠的起源:它們很可能是地球燃煤產物。
為尋找2014年穿透地球大氣層的一顆流星的碎片,洛布及其同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海域考察,然后發現了這些只有微米大小的球體。
▲2014年8月13日劃過天際的一顆流星(路透社)
洛布及其團隊根據流星創紀錄的速度推斷稱,它可能來自星際,而且必然留下了碎片。他們認為,挖掘上來的球體就是那些碎片,因為它們的成分不同于大部分隕石。
在若干博客文章以及發表在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未經同行評審的論文中,洛布描述了這些小金屬球的各種異常特性。他格外關注包含高百分比的鈹、鑭和鈾的5個小球。洛布戲稱它們為“鈹鑭鈾小球”。之后,他與其他研究人員推測,這些怪異的球體可能是外星技術的證據。
但是,很多與這項研究不相干的科學家當時對此提出異議?,F在,幾篇新近發表的研究論文指出了這些球體外星起源假說的更多漏洞。
首先,圍繞相關流星是否確為星際天體,存在一些爭論。11月13日發表在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未經同行評審的一篇新論文顯示,只有美國軍事設備記錄了這顆流星,且一些研究人員說,傳感器在記錄該流星的速度時是有可能犯錯的。
即使流星速度的記錄是正確的,它在穿透大氣層后留下可觀碎片的概率也很低。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即需要證明這些球體源自這顆流星??蒲腥藛T不知道2014年的這顆流星落在何處,甚至不知道它是否真的落在地球上。在它出現近10年后,再在半徑約為48公里的海域搜尋它留下的微小碎片是極其困難的。另一方面,海底到處都有微小金屬球。有些是從掠過地球的太空巖石上脫落的微隕石,其他則是火山噴發或工業活動的產物。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球體自然而然匯集到海底。
最后一個問題是這些球體的成分。如果你一開始就假設這些小球源自太空,那么它們的成分確實顯得不同尋常??墒?,正如10月23日發表在《美國天文學會研究簡報》上的一篇論文所指出的,這些小球的成分符合煤灰污染物的特征。該論文作者、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家帕特里西奧·加利亞多稱,有鑒于此,不支持“隕石起源說”。
這些小球體是否仍有可能來自我們太陽系外的某個地方?有可能。但是,最新的幾篇論文提出,基于現有證據,它們來自“離家更近”地方的可能性要高得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天體生物學家凱萊布·沙夫在X平臺(原名為推特)上寫道:“哦,他們的確發現了某個技術文明存在的證據……這個文明就在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