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2023年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標準預研究項目清單第一批和第二批,旨在加強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標準立項的前期研究和技術儲備,提高標準編制質量和效率。

目前,2023年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標準預研究項目清單已發布2批,項目周期均為18個月。第一批20個項目,2025年1月31日截止。第二批36個項目,2025年6月30日截止。
這些標準的推出意味著什么?
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標準預研究項目的開展是國家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標準管理的重要舉措,旨在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的質量和水平,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
比如,《固定污染源廢氣 總烴、甲烷和非甲烷總烴的測定氣相色譜法(修訂HJ 38-2017)》針對原有標準無法滿足現階段VOCs管控和監測需求以及存在的分析方法缺陷等問題開展修訂,《環境空氣 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六氟化硫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則是針對當前環境空氣中CH4、CO2和N2O手工分析標準缺失,無法支撐碳監測工作的問題,建立經濟、便捷、可行的高精度手工溫室氣體分析方法。
隨著環境標準的提高,對于污染物排放和環境質量的監測要求也更加嚴格。新的環境標準可能包括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更高的環境質量標準、更完善的監測方法等,這些標準的實施將有助于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體健康、推動綠色發展。
重點關注的方向:
1. 碳監測
2. 氨的測定
3. 微塑料
4. VOCs
5. Pops
這些項目中,新污染物的監測項目非常亮眼。2022年5月發布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提出,建立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與管控技術標準體系,制定修訂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經濟社會影響分析、危害特性測試方法等標準,完善新污染物環境監測技術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