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出爐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今年的十大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2024年,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十八大以來,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十八大首次提出的概念,此后不斷在重大規劃和報告中被提及。
今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兑庖姟分赋?,到2027年,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美麗中國全面建成。
十四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于2018年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23年擔任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這些年來,他提交了多個關于美麗中國建設的提案,包括建議制定《美麗中國建設行動計劃》、建議全面開啟美麗中國建設進程、建議以新時代美麗城市為載體加快推進美麗中國等。今年,王金南的兩會提案再一次聚焦美麗中國建設。
美麗中國需要有1+N行動體系
《中國新聞周刊》:這幾年來,你一直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建言獻策,為什么?
王金南:環境保護最早期的工作主要是“三廢”治理,治理那些污染最嚴重的企業,形象一點來說,相當于給一個臉很臟的人洗臉。到后來,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向前推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后,環保工作推進的深度、廣度和速度都不一樣了,先后制定實施了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個十條,堅決向污染宣戰。2018年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繼續部署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三大保衛戰。這些年下來,全國環境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因此要放到國民經濟發展時間軸上去考慮。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是和這個目標相匹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與之匹配的是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因此最近十幾年,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目標就是美麗中國的目標。我從事環境規劃和政策研究,自然關注美麗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
《中國新聞周刊》:前幾年,你的多個提案都建議強化美麗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2024年《意見》發布,美麗中國建設有了頂層設計文件。對于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頂層設計的必要性是什么?
王金南:為什么需要頂層設計,我認為因為這是一個全民行動,不是政府的單一行動,所以頂層要有一個總體戰略,一個全面的號召。就如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一樣,2021年先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發布,然后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之后中央有關部委和地方陸續出臺相應的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
對于美麗中國建設也是一樣,我們已經有十多年的研究歷程,希望出臺一個頂層設計的文件,建立美麗中國建設1+N行動體系,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兑庖姟钒l布后,美麗中國建設終于有了頂層設計,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全面開啟,成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人工智能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很有想象力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你的提案建議加快建立反映美麗中國生態環境“顏值”監測體系,為什么這樣提?
王金南:美麗中國,怎么看美不美,最核心的是看生態環境質量好不好,這就需要建立衡量生態環境質量的監測體系。我認為,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衡量生態環境質量的碧水、藍天、凈土、青山、綠地、藍海等“顏值”指標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核心評價指標。
總體來說,我國的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的監測體系是比較完善的。但是,相比于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當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生態質量監測能力仍然薄弱。新污染物、噪聲、溫室氣體等領域監測網絡基礎相對薄弱,很多處于剛起步階段,難以適應美麗中國建設評價和考核要求。
二是監測網絡智慧化水平不足,遙感、傳感器等感知手段應用不足,數據集成不充分,服務供給質量和時效性有待提升,與精細化環境管理需求尚不匹配。
三是監測網絡運行管理水平有待加強,負責監測網絡運維的從業人員流動性強,規范化操作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甚至一些地方存在干擾監測采樣環境等監測數據造假行為。
四是年度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的內容未充分體現美麗中國建設要求,且發布時間較為滯后。
接下來,應針對這幾個方面,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包括加快建立美麗中國進程監測評價和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全國美麗中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和管理平臺、加快補齊表征美麗中國的生態質量監測評價“短板”、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數字化轉型、在年度《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展示美麗中國建設進程等。
《中國新聞周刊》:人工智能是當前的熱詞。在生態環境監測數字化轉型方面,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能夠怎樣賦能生態環境監測?
王金南:最近新質生產力受到廣泛討論,其實新質生產力也是助推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從根本上抓住改善環境質量的總鑰匙,相比之下,過去整治“散亂污”企業的做法更接近于末端治理。
人工智能等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應用一定會越來越廣。我們可以設想,通過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衛星遙感等技術,我們可以掌握地球上每一棵樹每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釋放的氧氣,這樣我們會對地球的生態系統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梢韵胂?,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以及現代監測觀測技術相結合,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應用空間是非常大的。
京津冀特別是北京的空氣質量怎么持續改善?
《中國新聞周刊》: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大氣污染防治是大眾非常關注的話題,也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從2013年到現在,大氣污染防治的效果很顯著。接下來,你覺得以北京為主的京津冀地區還應該如何治理?
王金南:我作為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去年牽頭組建了一個“再啟北京藍天保衛戰新征程”課題組。今年我們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期間提交了關于再啟北京藍天保衛戰新征程的提案。
為什么會提交這個提案?我們看到,現在北京的空氣質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PM2.5年均濃度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2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但是這個標準較為寬松,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修訂的空氣質量準則值仍然存在差距。
所以,這條路還得往前走,而且一定要下真功夫,因為再往前就是結構調整的問題,同時要全面強化京津冀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中國新聞周刊》:為了繼續改善北京空氣質量,你認為當前重要的管理工作是抓緊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應如何修訂?
王金南:環境質量標準是環境污染治理的牛鼻子,因此我去年的提案主要涉及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和水生態環境質量標準修訂問題。就空氣質量標準而言,它是大氣環境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制定污染防治規劃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依據,也是管理部門對空氣質量進行評價考核的基礎。
現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已修訂10年有余,我國大氣污染工作和污染特征發生了顯著變化。據統計,2022年全國已有63%的城市全面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75%的城市PM2.5年均濃度達標?,F行標準對大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牽引推動力和約束作用明顯不足。
因此,我建議,在對我國空氣質量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結合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和最新修訂的世衛組織指導值,以保護人民群眾健康為根本出發點,以對健康影響大的污染物為重點,以精確反映公眾暴露水平的指標為關鍵,盡快啟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工作,加嚴顆粒物、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濃度限值要求。另外,配套調整優化空氣質量達標評價方法,盡早實現與國際接軌,進一步強化空氣質量標準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