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13日到6月19日是全國節能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綠色低碳,節能先行”。 央視新聞頻道專題《綠色中國“加減法”》深度報道了建筑行業新代表——裝配式建筑。以下為文字整理:
數據顯示,全國建筑行業上下游加起來的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超過50%。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建材生產和建筑運行過程中產生的。
近幾年,我國在城鄉建設領域擴大綠色建筑技術應用、推動綠色建材發展。接下來,我們就通過數據分析,在“一加一減”當中看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如何越來越低碳的。
85億平方米,這是我國目前累計建成的綠色建筑面積。截至2021年底,全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由2012年的400萬平方米,增長至20億平方米,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了84%。按計劃,到了2025年,這個比例要達到100%。
17億平方米,這是北方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完成面積。截至2021年年底,北方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大部分已完成,改造惠及居民超過2400萬戶,改造后室內溫度普遍提高3-5攝氏度,室內舒適度顯著改善。
減排230萬噸:截至2021年,全國累計實施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面積2.95億平方米,由此每年可節約標煤115萬噸,實現碳減排230萬噸。
探訪綠色節能建筑
03:01
一個綠色園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非??捎^。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個新名詞——裝配式建筑。這種在工廠加工好構件,在施工現場像搭積木一樣拼裝,標準化設計、智能化應用的裝配式建筑,正在成為行業的新代表。
不僅如此,應用到建筑當中的新技術越來越多,它們是怎么幫助建筑做到綠色節能的呢?
總臺央視記者 古峻嶺:隨著最后一個模塊化廂房的吊裝入位,標志著這個全國最高最大的模塊化建筑北京亦莊藍領公寓項目主體構架正式封頂。
這個位于北京南六環的模塊化裝配式項目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規模相當于一個中型社區。記者看到整個施工現場非常整潔清爽,耳中也聽不到普通工地嘈雜的施工噪聲。一個個在工廠里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整體廂房像搭積木一樣吊裝在一起,不僅有居室、衛生間,就連室內裝修、電路、排水系統都一應俱全。像這個規模的項目,整體工期僅需要6個月就能完工,而傳統建筑方式一般都需要2年左右。
中建科技北京藍領公寓項目執行經理 李志鵬:在節水方面大約相比傳統建筑能節約50%以上。節地方面基本上比傳統建筑要少用地三分之一以上。
以上來源央視新聞頻道文字整理
全國最高最大的模塊化建筑
6月10日,隨著最后一個模塊化箱式房屋準確落位,報道中提及的中國最高最大的模塊化建筑——北京亦莊藍領公寓項目順利完成1504個模塊化箱房的吊裝,自此,整體工程全面進入收尾施工階段。
北京亦莊藍領公寓項目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建科技一體化建造的北京市重點工程。項目高32米共9層,建筑面積12萬平米,整體裝配率達92%,是北京市aaa級超高裝配率模塊化示范工程,建成后將為產業技術工人提供1810間住房。其中,1500間為模塊化箱式房屋。
依托中建科技全球首創的裝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臺和銜接箱體的bm板連接技術,現場10名工人配合1臺塔吊,每小時可完成1個箱式房屋吊裝。4臺塔吊同時作業,一天時間可完成44個箱式房屋的吊裝,吊裝精度可控制在5毫米之內。采用模塊化快速安裝技術,鋼構件運至現場直接吊裝,安裝好一個鋼構件只需20分鐘。
項目建造過程中的零濕作業,可節水70%并實現零污水排放;“積木”現場搭接,免搭建腳手架和模板,可減少80%的建筑垃圾;免焊接等工序,可節電70%;可循環材料利用率達到90%,實現零材料損耗。同時,其可拆卸、可更換、可回收的部件屬性,極大降低入住后的維護成本。項目建成后,將作為人才公寓解決產業技術工人的住房難題。
數字化工地
項目依托中建科技自主研發的智慧建造平臺、bim輕量化技術、移動式數據中心、點云掃描技術、健康監測小屋等智能建造技術,開展全裝配、全鏈條、全集成的技術管理示范應用,尤其在5g環境下的移動數據中心技術,有效解決了現場數據感知、共享與匯聚的項目管理痛點,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智慧設計,搭建數字孿生建筑
△數字化設計
在項目運用中,設計人員在平臺上搭建起數字孿生建筑,采購、制造、建造、運維各環節可以分別按方案提前推進工程建設任務,突破了傳統建造只能依次按照工序推進的局限。
智慧制造,按需訂制精準生產
△訂貨計劃表
制造環節,箱式房制造工廠智能化設備可讀取數字孿生建筑的構件信息數據,自動完成工廠生產準備,實現按需訂制、按需生產。與傳統建造方式比,可避免材料浪費。在本項目中,pc構件工廠按項目需求,無縫對接完成自動排產,精準控制構件生產進度,實現按時交付。
智慧建造,形成全生命周期責任追溯體系
△ 全生命周期的質量、安全、進度、責任追溯體系
建造環節,裝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臺引進工業互聯網技術,控制構件的裝配進度、質量、安全,形成全生命周期的質量、安全、進度、責任追溯體系。在本項目中,每個預制構件都有一個二維碼,記錄預制構件生產、進場、安裝、驗收全過程信息,建立了全過程質量、進度追溯體系。同時,依據平臺“指揮”,項目主體、機電和裝修等可實現同步建造,大大加快了建設速度。
△ 點云掃描機器人
通過點云掃描技術,實現對已完工的室內工程厘米級質量掃描和實景建模。同時將掃描結果與 bim 輕量化模型進行比對及上傳至平臺數據庫進行備案,結合設計信息,生成施工偏差報告,為建筑施工質量報告提供數據依據。
△ 移動數據中心
中建科技自主研發的移動數據中心,通過統一平臺,將產生的數據匯總形成數據中心,并將各子應用系統的數據統一呈現,形成互聯,為項目經理和管理團隊打造一個智能化“戰地指揮中心”,通過ot+it+智能裝備部署,實現現場各類終端數據實時采集,形成工地“中樞”系統。以現場施工作業精簡化、標準化、在線化、少人化為目標,將人機料法環五大建造要素,與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充分融合,充分發揮”智能賦能、降本增效“作用價值。
△ vr展示與安全教育
項目利用前沿成熟的 vr & ar 技術,配備硬件產品(vr 頭盔、眼鏡、手柄、基站、vr 服務器、3d 投影儀或智能電視等),完成項目樣板房、室內外模擬漫游、安全教育等項目,以高度沉浸性、交互性為項目增加管理效率與創優創效。
智慧運維,實現建筑產品數字交付
△ vr全景
項目從設計到完工全過程的核心數據,可以集成到數字孿生建筑模型,竣工時交付給業主電子說明書,實現數字交付。住戶只需通過掃描二維碼,戴上vr眼鏡,就能看到房子隱蔽的機電管線、強弱電設備等所有隱蔽位置的施工信息。同時,業主也能隨時了解構件產品編號、類型、項目名稱、樓號等信息,為未來建筑的維保提供依據,實現智慧物業、智慧運維。
項目通過建造方式的創新,并在智能建造新技術加持下,節約項目部管理人員減少15%以上,節約各類費用750萬元以上,推動了傳統建造方式向智慧建造、數字化轉型升級。